2025.08.27
學員心得王○霈(元智/資傳)
錄取學校
(1) 國防-政治作戰學院心理碩士班 【狀元】
(2) 淡江-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正取
(一)一位媽媽瑜伽老師的跨領域轉職之路:給還在路上的你
放榜了。
備考一年,最終幸運地正取了兩間學校。身為一個快奔四的媽媽,一邊教瑜伽、一邊顧孩子、還要準備研究所考試,這一年是跌跌撞撞也充滿自我對話的一年。我常問自己:「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?我想追的是什麼?」
所以這篇分享不是什麼教戰守則,而是一個媽媽、也是瑜伽老師的心路歷程,也想給還在準備考試的你一些陪伴與鼓勵。
(二)我的背景與動機:從瑜伽墊到心理所的書桌
我現在的身分是瑜伽老師。大學唸的是資訊傳播,畢業後進入廣告、公關產業,在台灣跟香港的公司打滾了八年,後來因為生活節奏與內心呼喚,離開了職場,轉做全職瑜伽老師。
在教課的過程中,我發現很多人身體上的緊繃與疼痛,常常不是單靠動作練習就能舒緩的。有些學員怎麼練都進步有限,但當他們在課後跟我聊聊心事,我突然意識到:「啊,可能是心卡住了。」
這個念頭逐漸發芽。我開始對「心理」有了興趣,尤其是心理怎麼影響身體、身體又怎麼幫助心理鬆動。最終,這條路就這樣慢慢地把我引向了——考心理諮商所。
邊教課邊念書,還要接送小孩,超級瑣碎但也很踏實
(一)補習班選擇與上課模式
我是113年11月決定要考的,那時距離考試剩四個月。因為我從沒接觸過統計,所以知道一定要補習。後來選擇了教育家的全科(英文沒報)。
113年先修輔原時已經是11月,那時候只能從雲端看暑秋正課內容,在家看雲端給我的經驗是很容易被各種小事打斷,諸如突然要接電話、收包裹或有時要兼顧家庭生活等等,3小時的課程我可能要5小時才能看完…。
有了自己在雲端先修一科的經驗後,深知自己在雲端上課效率很差,因此114年春季班開課後,補習全部參加面授班,包含暑秋及考猜。能夠到現場的絕對不上雲端課程,這對我來說是老派之必要,現場聽課的學習效率還是最高。
整體備考時間平日每天大約2小時、週末約3–4小時。有時真的只能用零碎時間擠出來讀。因為除了唸書,我還在教課,有段時間還有短暫的全職工作,孩子的接送也變成老公全權負責。
很感謝我老公願意當神隊友,一肩扛起家庭,他說:「我OK,妳去唸吧!」也算是我這段旅程中最大的底氣。
(二)各科怎麼準備?補習班+筆記+AI,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
1. 輔導原理
Corey的書我讀了兩遍。第一次就開始做筆記,第二次搭配講義重讀,但後來發現筆記根本不夠用,因為考的是申論題,需要全面理解學派理論。因此我在第二輪讀完後,重做了邏輯更清楚、能統整比較的版本,搭配Sharf一起看,這樣基本上就蠻完整了。
Corey的書是基本,但是現在很多新興學派如EFT、IFS、EMDR應用等也常常在考題中出現,因此要保持自己跟時事接軌的能力。考題很常考某個時事要你評論,如師大考心理師經營自媒體應該如何拿捏分寸、銘傳考了前陣子很紅的因為洗碗而有心理創傷的老公。這些考題都是配分10分以上的題目,答題必須言之有物,必須從某個理論或法條進切入,而不能只寫「我的感覺」。
2.心理學
何凡老師的講義就整理得很好,心理學考試多數都是選擇題,我發現在寫考題時時常搞混某些概念,因老師出題的誘答項也出得很好,常常這樣就選錯。
我有買Hilgard、Zimbardo等教科書,遇到搞不清的章節會翻書加深理解,再回來看講義與筆記。
我有整理自己版本的重點筆記,把理論大綱、比較、應用全都條列出來。考場上真的很仰賴這份筆記,不可能翻書找概念,只能靠腦中記憶快速反應。
另外,考淡江時我有特別去看師大、市北、淡江歷年的教心所考題,從中歸納出常考的理論,再去特別補強,結果是蠻有效的(淡江的教心這科拿到74分)。
3. 統測研
我從小數學就差,所以學統計真的很痛苦,但我很推薦江威老師的課,搭配何凡老師的研究法,反覆解題後慢慢建立起來統計思維。
「測驗」這科很多人會忽略,其實CP值超高。只要理解 CTT、IRT、信效度等核心概念,分數真的可以穩穩拿。
師大那年的統計題考到好多 Two-way ANOVA,我邊寫邊覺得完了……果然分數不高,但也只能接受。
4. 考古題
我寫了超過30份考古題,幾乎所有有興趣的學校都練過至少5–7年份。秋季班開始會正式計時練習,把答題時間、作答順序、手感都練起來。
在考國北時我沒有帶有指針的手錶,考場沒有時鐘,完全只能靠體感分配時間,幸好在時間內做到每題都有寫到。盡量每題都寫是我覺得很重要的點,因為一題你可能會的概念大概可以拿到一半的分數,再多寫頂多多幾分,但是下一題還有15、20分等你去拿,因此每題都要寫是基本,考卷不要有空白。
(三)報考策略與成績結果:時間、精力與現實的拉鋸
我有家庭也有課要教,沒辦法像年輕人一樣全台跑考場,只能集中在北部,因此報了北部幾乎所有能報的學校。
我選校的邏輯是:
⚫ 考古題合不合我口味(政大就是我從頭到尾看著考古題都覺得我腦子會一片空白的,每科都考四大題申論題,讓我覺得很難捉摸,因此一開始就沒有考慮政大。)
⚫ 學校重不重視英文(我不怕考英文)
⚫ 學校的取向、教授風格
⚫ 現實面:報名費+可能進二階再繳一次錢,要謹慎評估
【一些結果】
⚫ 清大:差4.5分進二階
⚫ 北護:差3分
⚫ 實踐、市北、東吳、師大、國北都差3~7分
⚫ 淡江:正取(加權總成績73.2,正取門檻69.2)
⚫ 國防:正取(總成績76.02)
看著那些差一點點就能進二階的分數,我真的很沮喪。老公安慰我:「差3、5分表示你再一年就有機會了啊。」
但我深知這3、5分不只是多對幾題選擇題,或者申論題多拿個幾分的問題。考上一級戰區多跩,人生誰不想要一個校名響亮碩士學位呢?如果我年輕十歲,我想我也會再備考一年。
這3、5分的差距對我來說就是我的時間,現實中對我來說最珍貴的是時間,年齡是某部分的限制。
我也去問了幾個心理師朋友,他們都說:「其實學校沒那麼重要,實務上看的是能力與態度,不會有人真的只看學歷。」這句話,給了我不少安慰。
(四)讀書會、AI與找隊友:別讓自己太孤單
我總共參加了兩個讀書會,一個是自己揪的(比較有運作起來),另一個是補習班配對的(我們一共五人,只有一人還在學,其他人都有工作,有人在雲端有人在現場上課,大家有見面討論過一次,之後變成在群組偶爾問問題居多,可能是因為參加的人背景差異較大,所以後來幾乎沒運作)。
我認為讀書會成員必須要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,例如作息時間可以配合。還在唸書的大學生沒有工作,他們可以約平日白天一起唸書,有兼職或全職工作的人就沒有辦法。因此我在招讀書會成員的時候就設定條件:
⚫ 本身不是全職考生,有兼職或全職工作
⚫ 在北部,可能會實體見面,但以線上為主
⚫ 讀書會進行時間偏好平日晚上
⚫ 有家庭的人優先(這是我希望招到跟我差不多背景的人,畢竟這種人不多,是很需要互相支援的一群人)
⚫ 有想要考上的決心
我們最後剩下四個人撐到最後,互相陪伴、交換資訊、偶爾出來見面吃飯,這段旅程不再孤單,是我撐住的動力來源之一。
另外,今年真的很感謝有 AI。遇到不會的統測研題目,我就丟給 ChatGPT 問、請它幫我列過程、釐清觀念,雖然有時ChatGPT算出來怪怪的,但大致上都蠻好用的。甚至請它幫我整理輔原不同學派比較表,心理學不同的理論比較,每月10幾塊美金真的是划算的投資。
⚫ 教授人數:共3位副教授同時參與面試
⚫ 進行方式:
1. 一位教授開場並請學生自我介紹。
2. 三位教授依據學生事先繳交的自傳與研究計畫提問。
3. 面試時間為個別進行,形式為三位老師對一位學生。
⚫ 注意事項:
➢ 教授們有豐富經驗,請務必熟記自己寫過的內容,不要臨場硬掰。
➢ 面試當下教授並不會知道筆試成績,但會詢問你寫得如何、感覺怎麼樣。
➢ 筆試成績仍是主要錄取依據,但良好的面試表現也有加分效果,尤其是能呈現出老師偏好的特質。
⚫ 常見教授提問整理:
1. 學經歷相關問題
➢ 為何非本科多年後仍想回來念研究所?
➢ 你大學科系與職涯都與心理無關,轉變的契機是什麼?
2. 升學動機與比較選擇
➢ 你還有報考哪些學校?會怎麼選擇?
➢ 你知道國防醫學體系畢業前不能去中港澳嗎?有思考過這限制嗎?
3. 研究與未來發展
➢ 為什麼想做這樣的研究計畫?
➢ 念研究所的真正目的是什麼?
你有多想,就會有多成功
這條路上不輕鬆,但我從來沒後悔走上這條路。
有時我會想,如果哪天老了,會不會嘴裡一直念著:「當年如果有去考,那我人生可能不一樣……」我不想留下這樣的遺憾。
所以在報補習班前,我問自己很多遍「我真的想要嗎?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去做。這不只是補習費的問題,而是對自己的承諾。
上課的第一天教室坐得滿滿的,到秋季班只剩三分之一。中間很多人轉線上、很多人放棄,備考是一場馬拉松,撐下去才有機會。
最後,我想把這句話送給還在準備的你:
你有多想要,就會有多成功。
願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向,繼續走下去。
我們在這條路上一起加油。